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
一、哲学与世界观、方法论
哲学和世界观有着密切的联系,哲学和世界观都是人们对包括自然界、社会和人类思维在内的整个世是的总的根本的看法或观点。从这个意义上说,哲学也是一种世界观,是理论化、系统化的世界观。但世界观并不都可以称为哲学,只有理论化、系统化的世界观,才可称为哲学。
方法论是关于如何认识世是和改造世是的根本方法的学说。人们用世界观指导或影响自己的认识与实践活动,这是世界观也就是方法论。一般说来,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:世界观的差异会导致方法论的不同,方法论的不同又体现了世界观的差异。
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。
二、哲学的基本问题
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,或精神与物质的关系问题。这个问题包括两方面内容,其一,思维与存在,或精神和物质何者为第一性,即何者为世界的本原,何者为本原所派生,其二,思维与存在,或精神和物质之间有无同一性,即思维、精神能否正确认识存在、物质。哲学基本问题这两方面的内容是相互制约并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。任何哲学都必须回答这两个方面的内容,一个也不能少。
第二章 物质和意识
一、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
物质概念从开始出现到辩证唯物主义物质概念的形成,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。
1.唯心主义关于物质的观点;2.旧唯物主义关于物质的观点;3.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物质的观点。
二、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
1.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;2.世界物质统一性的论证。
第三章 事物的联系、发展及其规律
一、世界的普遍联系
1.联系及其客观性、普遍性、多样性;2.联系的观点与系统的观点。
二、现象与本质
1.现象和本质的含义;2.现象和本质的辩证关系;3.根据现象和把握本质。
三、原因与结果
1.原因和结果的含义;2.原因和结果的辩证关系;3.因果联系的实践意义。
四、必然性与偶然性
1.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含义;2.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;3.必然性和偶然性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。
五、可能性与现实性
1.可能性和现实性的含义;2.可能性和现实性的则证关系;3.可能性和现实性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。
第四章 实践和认识
一、认识的主体与客体及其关系
认识的主体与客体是认识论中的一对基本范畴。认识的主体是指处于一定的社会条件和社会关系之中、从事一定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。认识的客体就是主体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。人的认识活动就是由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这两个基本要素相互联系、相互作用而发生与发展起来的。
二、认识的本质
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将实践的观点引人认识论,坚持在实践基础上揭示认识过程的本质。第一,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,认识离不开客体,人的认识根本上是由客体决定的;第二,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能动的,认识也离不开主体,人的认识要受到主体的生理状况和精神状况的制约。
三、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
1.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;2.认识对实践的能动反作用。
四、认识的辩证运动
1.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;2.从理性认识到实践;3.认识运动的总规律。
五、真理及其客观性
1.真理与谬误;2.真理的客观性。
六、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
1.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;2.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的关系;3.坚持真理与发展真理。
第五章 社会存在发展的基础和基本结构
一、唯心史观的根本缺陷及其根源
1.唯心史观及其根本缺陷;2,唯心史观产生的根源。
二、唯物史观创立的伟大意义
1.唯物史观的创立;2.唯物史观创立的意义。
三、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
1.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;2.物质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;
社会实践中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构成了人类社会以及社会历史,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。
四、经济、政治、文化
经济与社会经济结构;2.政治与社会政治结构;3.文化与社会文化结构。
第六章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和历史进程
一、社会基本矛盾
生产力和生产关系、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。
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的关系
二、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
1.生产力和生产关系、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:2.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的关系;3.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过程;4.社会基本矛盾与社会形态的更替。
三、科学的本质和社会功能
1.科学技术的本质和基本特征;2.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;3.科学技术对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意义。
四、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
1.阶级的产生及其实质;2.阶级斗争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。
五、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性与人的活动的能动性是统一的
1.社会发展规律存在并实现于人的有意识、有目的的实践活动之中;2.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和选择性。